English

乡镇企业与“城镇牵引”效应

1998-11-13 来源:光明日报 义英 苏萱 我有话说

江苏是中国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也是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、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省份之一。1998年,江泽民总书记两次来江苏视察。4月,江总书记视察了江阴双良、阳光等大型乡镇企业集团,深刻阐述了乡镇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;10月,江总书记又来到昆山农村调查研究,对小城镇建设十分关注,指出,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,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,也是一个大战略。有计划、有步骤地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,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。

乡镇企业崛起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

改革开放以来,江苏乡镇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已成为江苏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。江苏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%,人口占全国的5.9%,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694亿元,占全国的9%,位居全国首位,其中乡镇企业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687亿元。从1978年到1997年,江苏乡镇企业总产值由62亿元增加到8266亿元,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4%上升到59%。1997年在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,全省乡镇企业仍然保持了15%的增长速度。

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不仅彻底改变了江苏农村经济的旧格局,而且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力军。乡镇工业投资规模扩大带动了集镇基础设施建设,跨出了小城镇建设的第一步。如江阴市拥有10家利税超亿元的大型企业,其中的三房巷集团和江南模塑集团坐落在周庄镇,带动了镇区道路骨架和供电、通讯、给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,使原有0.8平方公里的老镇区扩大到现在建成区5.85平方公里。

乡镇企业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。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%以上,农村人口的消费品购买力不及一个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。因此,增加农民收入,提高农村购买力成为扩大内需,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。现在相当多数的农产品经常供过于求,单纯增加农产品产量或由政府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,难以使农民收入显著增长。江苏在人多地少、人均耕地只有0.9亩的情况下,要增加农民收入,根本出路必定要靠加快二、三产业发展。江苏乡镇企业经过八十年代初期的异军突起,九十年代初期的快速发展,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重要来源。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锡山市,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完全依靠农业的仅占4%左右,收入主要来源以非农业为主的达到90%以上。

乡镇企业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化经营,加速了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。九十年代中期以后,以“小而全”、“小而散”为特征的乡镇企业面对变化了的市场和环境,坚持适应性调整与开放性调整相结合,深化产权制度改革,重新获得机制灵活的优势,变挑战为机遇,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。乡镇企业的集约化经营,带来了“三个集中”:农田向种田能手、规模经济集中,工厂向工业园区集中,人口向小城镇集中。1997年,江苏乡镇企业从业职工人数728.7万人,比1978年净增了404万人,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,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。

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

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小城镇的崛起和日益兴旺,在乡镇企业发达的苏南地区,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、充满现代化城市气息的小城镇。它们当中有的脱胎于老镇,有的仍依傍于古城,有的平起于新区,发挥着区域性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信息、旅游、居住的中心的功能。城镇的兴旺繁荣吸引了更多的务工经商人口向小城镇集中,成为乡镇企业规模经营、集约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。

小城镇建设为乡镇工业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。1992年以来,张家港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4个亿,新增道路196公里,建造桥梁113座,建成镇级自来水厂17座,新增绿化面积155万平方米。交通便利、设施完善的小城镇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。塘市镇的欧洲精纺城由法国、德国投资2亿多美元,产品全部外销。塘桥镇水、电、气立体开发,路、河、地综合利用,发展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纺织工业区,1997年实现销售额17亿元。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样是生产力。1997年张家港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,工业总产值497亿元,其中80%以上集中在乡镇。

小城镇人口集聚,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。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,我国的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。小城镇建设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契机。张家港市到1997年底有3万多农民进镇,带动了一、二、三产业协调发展。农业、工业、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4.7%、60%和35%。吴江市青云镇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,去年镇区农贸市场卖掉猪肉8000头。近几年,苏南小城镇以商业、饮食、物资、供销等传统行业组成的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,而新兴的房地产业、旅游业发展迅速。吴江市各城镇的商业网点比1980年增加了近4倍,其中饮食网点增加了31倍。小城镇的流通渠道不断扩大不仅体现在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的增大,而且反映在生产资料的需求市场和消费资料的供给市场的不断扩展。工业重镇盛泽被国家工商局命名的“中国东方丝绸市场”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。这个市场以盛泽丝绸工业为依托,招揽商贾,荟萃信息,搞活流通,服务城乡,市镇人口在10万人以上,现已发展成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之一。

功能齐全的小城镇,担起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,满足精神、文化生活需求的重任,造就舒适文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。改革开放20年,农民生活走向富足,苏南经济发达地区85%的农家住上楼房。但是,由于居住零乱、分散、道路、供水、排污等设施不全,生活质量仍然难以提高。从农村转移到小城镇,农民接受现代城市生活和文明意识的渴望得以满足。张家港市乘航镇新建14万平方米农民公寓,吸引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入住,集中供水、供电、供暖、处理垃圾,建起公园、文化活动站。全镇撤并了小而差的农村小学,集中到镇上办好中心小学,教师队伍好中选优,教学设施集中投资,教育质量明显提高。苏州市的30个中心镇普遍达到了“六个一”的标准:一个大于3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,一个公园,一个文化娱乐中心,一所高级中学,一个集贸市场,一个商业中心区。城镇居民的商品需求、生活服务需求、文化教育和娱乐需求基本满足了。

小城镇规划合理配置资源,为可持续发展预留了广阔空间。江苏地少人多,“吃饭”用地和建设用地始终是一对矛盾。各市都要求做好城镇总体规划,“集镇建设规划区”和“基本农田保护区”分开,界定建设用地范围,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。以中国的一棵千年古红豆树闻名的江阴市顾山镇请清华、北大专家为城镇建设规划设计,拉开镇区骨架,预留发展空间,富有现代气息。

以乡镇工业为支撑的“城镇牵引”效应

江苏把小城镇建设列入经济发展战略新的增长点,较大地增加小城镇建设投入,使传统农村经济登上了以小城镇为载体,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大舞台。全省初步形成了开放型的纵横有序、层次分明的江苏小城镇体系。大致呈现出“三横二纵”集聚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:“三横”即沿沪宁线、沿长江、沿陇海线小城镇带,“二纵”即沿大运河、沿通榆河小城镇带。乡镇企业特别发达的苏锡常地区,有400多个小城镇,镇区人口由原来的千人左右增加到平均2万人,镇区面积由原来的0.4平方公里扩展到2平方公里左右。全省建成了216个“布局合理、交通便捷、设施配套、功能齐全、环境优美”的新型小城镇,吸引了100多万乡镇企业职工和第三产业人员进入小城镇,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。

拉动投资。扩大投资是现阶段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和策略,小城镇建设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扩大投资需求的有效途径。在江苏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,农民收入和积蓄增加,急需投资引导。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对先富起来的农民有很强的吸引力,成为他们乐于接受的投资热点。吴江市青云镇6年前只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街,是个面积仅有0.7平方公里的小镇。他们从抓经济基础入手,到1997年拥有镇村企业183家,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.7亿元,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.2亿元。他们的城镇建设思路是,做好城镇规划,开发房地产业,农民带资金建房,以民营资金启动,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,滚动发展。青云镇做到了镇上不借一分钱,建成4条15至30米宽的主干道,4000门程控电话,万吨级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,建成区1.76平方公里。全镇已有800多户农民投资8898万元,在集镇购买或建设起了76054平方米新房。“七十年代造田,八十年代造厂,九十年代造城”,是群众对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形象总结。实践证明,现阶段农村扩大投资的主体不在国家,不在银行,而在民间。沭阳县1997年在小城镇建了103万平方米的楼房,相当于4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,再加上农民进城镇后的经营性投入,社会总投入接近6亿元。

拉动消费。农民进镇成为市民,消费方式发生明显变化,消费额增加。一是由过去自给自足的实物消费变为货币消费;二是消费层次提高,城镇水电路话等基础设施齐全,方便居民大量使用家用电器;三是服务性消费增加,城镇第三产业发达,花钱买服务越来越多。沭阳县199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加8877万元,其中80%是小城镇新进人口的贡献。

发挥辐射功能。江苏在改革开放中形成新型城镇体系,成为市场经济的大舞台,展示出农村城市化和城乡现代化的大框架。苏州市建立了完整的城镇体系:苏州市区—6个县级市市区—30个中心镇—普通集镇—中心村—基层村6个层次。城镇体系内的交通、通讯、电力等基础设施形成网络,适应人员、物资、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需要,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小城镇直至乡村的辐射功能。一个城镇体系制定共同的经济发展战略;适应外向型经济,共同沟通对外交往;发挥不同层次的城镇内劳动力、技术、资金、资源、土地优势,发展相应的优势行业、名牌产品或配套项目。面广量大的小城镇对上吸收辐射带动,对下释放辐射推动。全市已建成一个众星捧月、层次分明的集工业生产、商业流通、文化生活为一体的既能辐射又发挥较强自主功能的小城镇群。常熟市东张镇地处偏僻,通过镇办和台资的两家食品加工企业,消化附近几万农民生产的蔬菜,带动当地经济增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